把脉青少年体质 国外孩子咋锻炼


来源:天津家教网 日期:2011-11-25

天津家教网报道:前不久中俄少年的几场足球赛,踢得国人心头一惊。技术和比分上的差距暂且不论,单说体能上所呈现的鲜明对比,就让人无法漠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严酷现实。同是小学生,人家的孩子在场上能全攻全守,我们的孩子跑了20分钟就气喘吁吁。

  青少年体质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人种差异、遗传基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是造成中外青少年体质差异的原因。我们常常感叹国外孩子热爱体育,却疏于培养自己孩子的运动技能;我们常常艳羡国外环境如何开放,却往往把自己孩子“困”在家中。看看国外孩子怎么锻炼,不止是学习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问: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体育课学什么?

  成功的体育教学奠定孩子一生的运动基础,反之可能毁掉孩子对体育的兴趣

  “我们最近的体育课是集中练习垫上技巧,我几乎一项都做不好。关键是,我觉得课程安排好扭曲。”一位叫高tiger的网友在博客上抱怨。

  对于青少年而言,每天最好的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校园体育就成为孩子日常锻炼的重要一环。学校如何安排体育课程、如何指导学生锻炼、如何定位体育教育,不仅直接牵动青少年体质的“生命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体育价值观。

  曾有学者研究过美国体育教育模式,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美国、加拿大实行的是自由入学制度,教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国外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重视,也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天津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

  诚然,体育课需要体质和体能的基础训练,但过于粗放的课程设置、枯燥无趣的教授方式以及过度防御的“高危项目禁令”,正在逐渐毁掉孩子们最单纯的运动兴趣。“记得我一年级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有时候做游戏,有时候打棒球,有时候滑轮滑,每次大家都兴奋而快乐。但是我回到中国上小学后,印象中的体育课就是跑圈、立定跳远,打篮球只是老师对我们课堂表现好的难得奖励。”高tiger回忆说。

  其实,体育教育并非单纯的身体活动,更不必刻意追求技术动作,而是与健康、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提升体质的同时,还用于完善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念在国外很多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像日本的学校就倡导快乐体育,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通过“赤足训练”等方式增强孩子体质。

  “体育课教授的,应该是一项我们热爱的、一辈子都能参与的运动,而不是考试目标或索然无味的动作练习。”这是一位中学生的呼吁,也是体育和教育部门最该反思的问题。

  放学后哪里去?

  在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下,“体育成绩好”可能备受推崇,也可能无足轻重

  网络上曾盛传一段日本小学生足球联赛的视频,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在日本留学的郭阳说,每天下午放学后,东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通过踢球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让他们感受体育的乐趣,效果立竿见影。”日本职业足球之父川渊三郎今年来京谈到青少年体质问题时如此表述。

  孩子们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熊丙奇指出:“我们的家长其实也希望孩子们多运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家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环境相对注重孩子的休闲生活与体育锻炼。”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国外很多学校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二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三看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水平测试成绩,这个只要达标即可。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说。

  在一些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国家,学生放学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父母带孩子看体育比赛成为传统,家人以孩子进入校队为荣,学校里最受推崇的是在竞技比赛中为母校创造荣誉的人……在这种主流观念以及人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孩子运动的意愿得到自上而下的认可和鼓励,青少年锻炼自然水到渠成。

  政府如何作为?

  绝非某一部门责任,需要统筹安排,给予学校主动权,引导家长更新观念

  其实,许多中国青少年正遭遇的体质问题,其他国家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像青少年肥胖更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以美国为例,据数据显示,全美国超重少儿的比例在过去25年里增长了3倍,目前这种状况仍在继续恶化。

  学生锻炼能否落实到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绝非某一个部门的事情,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引导和统筹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行政管理过多导致体育教学活动的冲突,形成了所谓的‘圈养教育’。政府要投入硬件设施,监督学校依法办学,保证了这两点,其他的事情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校。”熊丙奇强调。

  而其他国家鼓励孩子锻炼的举措,也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工作拓展了思路。比如加拿大实行一系列保障儿童健康的退税措施,由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的费用可用于退税。比如日本,体育与教育同归文部科学省,内部协调比较顺畅,学校基本每天都有体育课。再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成立政府工作组,为针对美国儿童肥胖问题的“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已经开始与食品公司和医疗机构展开合作,研究有关立法和项目计划。

  “政府需要引导家长明白一个逻辑,一味地让孩子学习,对他的未来发展反而作用有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健康的体魄、社会交往能力等,将来付出的代价更大。”吴键说。

更多请浏览天津家教网资讯中心:www.tjqhjj.cn

编辑者:天津家教天津家教网)



首页 请家教 教员注册 教员登录